以「道藝術技」論建築
文/楊豐溢
 
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

「道」-論述建築存在的目的與意義,或隱喻建築呈現了不可量度的美感、意境。

「器」-關於建築的結構及機電、設備。結構和機電支撐了建築工程的基礎性,為建築空間而服務,設備則滿足了空間的舒適、衛生、健康。 

人們找房子通常只看地段,只琢磨於材料、只重視建材高貴與否,也常常讓艷麗的造型所吸引,只為眼睛所見或當下所聞。如何檢視建築之「理性與感性」?如何看待「設計與工程」兩者唇齒關係?其實每個人在生活空間上需要思考的層面是非常廣大的,或許已經忘記什麼樣的居住環境適合自己,因此;開發者與設計者有必要關照建築的全盤,因為一旦完工,建築與土地連成一體,也許規劃者只花幾個月時間就能定義往後五十年甚至是百年的建築命運,當眾多的建築群形成,就決定了都市倫理,如同鐵軌導引著火車,火車上載滿了人;究竟是「人造環境」,還是「環境造人」?建築之「道」可謂智慧之門,「道藝」與「術技」為上下層關係;在此我將建築分為「道、藝、術、技」四層境界作為架構,並逐步探討剖析。

建築之「道」(建築存在的目的與意義)

「道」是世間諸相及其存在規律的最終論證,雖然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摶之不可得,存乎識者一心,但藉著識者以物言詮,抽象的「道體」,也能成為眾人的共感與體悟。正如佛陀拈花微笑,迦葉頓悟證道。居住者不必鑽研建築,但在建築空間中得以無言體悟生活之美,其理亦復如是,我們將「道」用以闡述明森建築邏輯性的思考與設計意義。「建築目的是創造空間,空間就是生活的容器」,住宅提供生活的空間,「生活」才是真正的主題。空間「留白」是為了讓生活「填充」,「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老子認為天地萬物「虛無」是相依相存的,而且「有生於無」,虛勝於實。我們將這個觀念運用在建築空間裡,「無」並不是絕對的「虛無」,而是一個有用的空間。建築的空處,如同器皿的空腹。正是由於它們的空處,虛實結合,有無相待,建築空間才得以使人在裡面活動,並讓空氣流串於其中,陽光活化空間的生命力。空間「留白」是為了讓生活「填充」。建築室內與戶外的融合是讓人更能享受空間與自然的結合,利用建築物量體的退讓,自然的元素〈陽光、空氣、水、植物〉滲入生活當中,活化了空間,便滋潤了生命。 

我們認為對「建築之道」的意境實踐,才是決定建築成就的關鍵。「有用外腓,真體內充」大器四方,渾然天成,才是天地雄渾至美的境界。因此,返虛入渾,超以象外,才能創造出建築的生命力,明森建築作品試圖在「方寸之間」、在「轉折之處」,除了使人們在具象的視覺之美,還能感受並意會到空間生活之境。「道」非遠人,當我們在開窗的剎那,在點點落英之間,在微風拂體片刻,也在親子笑語之時。

建築之「藝」(修潤與美化建築)

「藝」是人生諸種體悟中,美感經驗的具體實化。以建築的範疇而論,則是建築師透過建築的外在結構形式,與內部的空間機能,所呈現出來,讓使用者得以體會的美感經驗。〈自然是美學的終極目標。導入自然元素並控制物理因子〉 

「敦兮其若樸」;「見素抱樸」;「複歸於樸」,所謂「樸」,形容敦厚無虧,精神內斂的本質。無須雕琢、裝飾,如混沌般的怡然自若,正是智者所體悟的至美之境。在現代建築理論語彙中我們也常常聽到「自然就是美」表達對美的態度。與古代智者呼應。美國建築大師萊特提倡「草原建築」與「有機建築」理論〈organic architecture〉,提出現代建築與自然形式應該具有內在得關聯。然建築本應與環境共生,自然諧和,融入環境才能共生、共存,創造出與音樂般的音韻與節奏,怡人、靜心,養性。 

因此,建築無論以何種形式作為其外在結構的表現,都不應失去素樸與天真的本質,更應以各種適宜的方式,使之與自然結合。這是道家追求的真人之境,亦是建築藝術在意境中最能表現自然為本的意念。

建築之「術」(實務結合學術,訂以規範與準則)

「術」是為了「體道成藝」而必須具備的應用術式,對於建築創作而言,師法古人不如師法自然,每棟建築所在基地皆不同,物理條件亦不同,一味套用前人的經驗雖能「得形」,但卻不能「得神」。與其無謂追隨別人的作品形式,何不著重於基地紋理、地形地貌,輔佐土地活出獨有的價值。主張無前人之「陳法」,有自我之「新法」,所謂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創新和應變,遵循本身環境主客觀條件,答案盡在自身,破題才是解題的至上之法。

註:「術」在本文引伸為建築學術,如建築物理與健康因子關係,又「術」乃「法」之意,用以章法,定出學術準則以及施工規範。

建築之「技」〈營建施工/結構安全

「技」是成就事物的「能源」,使萬物得以醞釀、轉化、執行、誕生…變成具體的實現手段。是動態的,泛見於所有藝術與非藝術領域。規範嚴謹的「技法」與圓熟流暢的「術式」是「基層」;才能成就上層游刃有餘之「藝境」;從而體現圓滿俱足最高之「道體」,技藝精進,「善刀而藏之」才合於道之修為,藝術無技不成形體,無道不能豁達。建築工法是落實設計理念的基礎。構造的完善與系統組織的紮實,才得以成就歷久彌新的百年建築。

現代建築量體日趨龐大,機能需求越來越複雜,在營建工法上對安全性的考量都要求必須高於法令的標準,並且用最嚴格的規格去執行,關於建築外觀表象的材料,求精不求雜、求質不求量、求妙亦求巧。因為工程的成就不應以複雜為目的,材料的價值不應以表象為衡量標準。正服膺莊子所言:「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則不救。」也呼應了化繁為簡,少即是多的現代建築美學。

註:技在於工,工遵循於法則,技與術為上下相承關係

說明:以「道藝術技」論建築;此文於2008年楊豐溢建築師設計「悅荷」並發表「吾心安處方為家」Nelumbo nucifera一書,當時中國時報即以人物專訪刊登於全國版,自由時報也持續報導相關文章論述。台視、東森、中視也製作相關內容專訪,此書也收藏於國家圖書館。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