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本質是空間
文/楊豐溢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老子認為天地萬物「虛無」是相依相存的,而且「有生於無」,虛勝於實。我們將這個觀念運用在建築空間裡,「無」並不是絕對的「虛無」,而是一個有用的空間。例如建築的空處,如同器皿的空腹。正是由於它們的空處,虛實結合,有無相待,建築空間才得以使人在裡面活動,並讓空氣流串於其中,陽光活化空間的生命力。空間「留白」是為了讓生活「填充」。建築室內與戶外的融合是讓人更能享受空間與自然的結合,利用建築物量體的退讓,自然的元素〈陽光、空氣、水、植物〉滲入生活當中,活化了空間,便滋潤了生命。
意境是感知不可量度的,就建築空間而言,創造愉悅的空間就必須讓空間具有寧靜的力量。在高度化的城市裡,迫使人們與自然元素隔離,因此我們必須再將這些元素一一找回。如何將現實化的數據,轉化成精神量度的意境,除了將數據強化,如:「有效率的坪數、實用的公共設施、安全的結構系統、人性化的設備…。我們更清楚的界定住宅的終極意義就是建造一個「家」而不是商品!
但是什麼是「家」的空間呢?如果有個書房,是否等同少了臥房?如果陽台多一坪,是否室內少一坪?如果廚房可封閉,為何要開放?生活中的質與量是需要平衡的,現代人對於家的定義與觀感,已經遠遠超越了需求。情境的空間、健康的機能與人性的思考,在住宅建築中已經成為一種核心價值。因此,更加重視的是一種生活的質感與哲學。人們常常在快速的活動與發展中模糊了視野,也麻痺了感官,以致於破壞了生活的平衡點,失去了生活中最重要的「質」。因此我們希望帶給住戶的是一種「質量」而非只是「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