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建築與健康建築
文/楊豐溢
 
築之「術」(物理因子/健康建築)

好的住宅究竟需符合什麼樣的條件呢?安全的構造、健全的防災體系…等。就環境控制的範疇而言,好的住宅建築應該能夠有效控制「音、光、熱、氣、水」物理因子對人或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或負荷。簡單來說它必須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核心手法。

1.綠建築suctainable architecture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林憲德博士

台灣的平均住宅壽命不到40年,相較英國的140年,美國的103年,不到一半。建築物的生命週期在歐美往往比一個人的壽命還長,事實上,在歐洲許多國家將土地與地上物視為一體,比如德國民法便明言:建物是土地的本質構成部分。住宅不應是消耗品,也不單是投資材,而是環境的重要成分,而環境科學的基礎科學,正是生態學。綠建築的九大指標:基地綠化指標,基地保水指標,生物多樣性指標,日常節能指標,二氧化碳減量指標,水資源指標,廢棄物減量指標,污水垃圾改善指標,室內環境指標,目的即在於還原環境中生物生存狀態、水循環、及降低能源及資源的消耗。

2.健康建築 healthy conatruction

健康建築是預防醫學       文 /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江哲銘 博士

大部份台灣人每天有90%時間在各式建築物內流動,卻不知建築環境與人體健康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1970年代後,從歐美國家流傳到世界各國的「病態大樓症候群」,就是導因於玻璃帷幕建築室內空氣品質不佳。在這類建築上班的員工會有喉嚨乾燥、眼鼻過敏、頭痛、疲倦、咳嗽、皮膚癢等一連串的症狀,但一旦員工下班,特別在週末假日,症狀就減輕或消失。以「健康」的角度檢視,許多建材、家具在裝潢或製作過程中,為硬化、黏合、防腐等需要,都會添加各種化學物質,這些物質會隨著時間和溫度變化大量散發到空氣中,繼石綿引發肺癌後,在三夾板、地毯等建材中常殘留到的甲醛,也被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當空氣含量到達某一濃度時會誘發癌症。要排除各式各樣的「毒」氣,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風」。

「健康建築」研究的3個重點:

一、建築物的物理性,即氣候帶來的影響,建築如何因地制宜的關照通風、採光、遮陽、節能等設計。

二、化學性,就是避免室內建材、傢俱溢散有害化合物。

三、生物性,即室內環境生物性的污染,比如黴菌、禽流感和SARS病毒等。做些生活習慣的調整,也會帶來不同的居家風貌。比如,可以多利用南北向的房間開窗作息,逐漸改善依賴冷氣的習慣;上班出門前,拉開窗簾讓溫暖的陽光為室內殺菌,打開窗戶讓空氣流通…。

應用科技application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在科技掛帥的商業邏輯下,綠建築一方面遭建築界以增加成本加以排斥,另一方面又被工商界當作科技救星來宣傳,其實從以上九大指標看來,綠建築絕非貴建築,只是從新的觀點來設計建築,即使暫時需要多花一些錢,卻可以大大減少未來無窮的災難,疾病、能源與資源的消耗、氣候的惡性改變等等,而我們的城市也可以美化,住宅可以延長使用年限。

從設計開始便自基地座落方位條件、大環境氣候特性等方面考量建築與自然的和諧,同時以適當開窗、開口部等設計手法,大量引入自然中的健康因子,在不迷信設備,不以新科技炫人的前提下,真正落實綠建築的思維,實踐與環境共生,與自然和諧的理念。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