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豐溢
對人而言;「建築的目的是創造居住的幸福」;我們認為「幸福」才是住宅的前提,不只是可量化的地段、坪數、建材。如果住宅只用量化的手法去建構幸福,難免失去了建築的本質…即「空間」。當「空間」不是主角時,無謂的造型語彙將佔滿了人類的感官神經系統。
在當前國際綠色思潮前提之下,繁瑣的裝飾語彙應儘可避免,對於住宅「形」的觀點,秉持簡約自然原則(Less is More)「少既是多」的概念。傳統複雜裝飾性(Complexity & Decoration)對於現代建築而言,是人們的一種心理需求、還是機能需求?將不必要的裝飾減至最低,尋求簡樸高雅的原則,似乎是目前人們對於美學的的共識,美學的基礎觀點是隨著地球資源、環保意識抬頭有密切關係。而在此原則下,建築外觀裝飾性格,已不再是供人觀賞而已,而將是建築與人之間另外一個對話層次之提昇,更重要的是建築「內在空間」的表現。因為空間,是讓生活在裡面的人,有一個領悟生活的場域,這也是「好宅」必須將「簡約美學」與「空間內涵」連結的思維。
所以,現代建築應多講究物理性能⋯如優良的通風性、採光性、同時考慮節能性⋯。「綠建築」不再只是訴諸理念,而是對建商品牌及形象的基本道德訴求。在符合節能環保的要求後,還要兼顧控制建築物理創造空間品質的問題。必須妥善規劃並控制「音、光、熱、氣、水」的基礎物理要素,讓前述物理因素成為「舒適因子」而不是「嫌惡因子」。在防災方面則能提供安全的結構、消防…。在空間機能方面應能滿足情境、養生,讓人心情愉悅、健康…。當「美善的住宅」理念,能透過縝密規劃而具體呈現,產生的建築作品才是名符其實的「豪宅」,而不僅僅是空洞的商業口號。
在建築規劃之初,我們必須將人、土地〈區位、環境〉、建築三者的關係做了許多的反覆辯證,都是為了找出土地與空間最大向度,並發揮土地的特質,諧和自然,並給予最合適的詮釋。但是高層住宅作品中的「人」即所謂的「客層」為未知數,我們只能與業主經由磨合進而達成共識,針對人們的生活模式、建築的環境做出努力。如果這些議題正與「使用者」的體悟一致而獲得共鳴(touch point),將是最為美妙的連結!